问道于盲-50895280  

ethics  

根據李書內容,很令人意外地發現:

    李福井只在說明『金門』兩字的由來時參考了金門縣志,然後就把它丟在一邊完全不理會。

我一直很納悶為何李福井不參考金門縣志竟無憑無據地自己說:『那時金門原料缺乏,米都沒有,那有高粱?』

翻閱李書才知道這觀念是李廷皆告訴他的李廷皆說那時金門根本沒米和高粱,因此對九龍江酒廠釀酒事務完全不瞭解的雜工李廷皆堅稱葉華成在酒廠只能釀地瓜酒。

但是當時金門共有十八家釀米酒,而葉家長工成仁也說葉華成是從釀米酒開始的,因此他把李廷皆的說法修正得保守一點,自己斷定那時葉華成應有釀米酒,但金門完全沒有高粱可釀高粱酒,然而李福井卻未考慮到葉華成在民國41年10月建廠,民國42年1月14日第一批高粱酒產出所用的高粱是怎麼來的李福井李廷皆很相信,把他的話收錄了16頁,而葉家的聲音只用了幾行意思一下,也未曾訪問當年陪同葉華成釀酒的葉的二房袁玉蘭。我個人對這種差別待遇深深感到迷惑,想來想去只有李福井李廷皆兩人同病相憐才能解釋這一切,李福井工作很不穩定,幾乎在中華民國大部份的小報社都待過,計有中國時報、美洲中國時報、自立晚報、大成報、麗台運動報、馬祖日報、金門日報等。在中國時報則由日報幹到美洲版,再由美洲版轉任中時晚報撰述委員,最後在中時晚報撰述委員任上離開。李福井也待過馬祖日報,現在金門日報努力出書,因有金酒這個金主在,每寫一部書都可向金門縣文化局領取豐厚的補助。在李書中,李廷皆是這樣一個人:

根據李福井『烽火甘泉--金門高粱酒傳奇』第71頁李福井親自訪問李廷皆:
李 廷皆----讀到18歲國小還沒畢業,不能再讀小學了,要他去當兵,1952年開廠時就跑去酒廠工作。---李廷皆說,廠長周新春對他很好,隔一段時間, 每一個部門都叫他去嘗試,身為工人,工作隨便他們分配,什麼工作都做,洗酒瓶也洗 ---每個部門都去試試,可惜沒有一個部門可以勝任。


(李書第72頁)
  李福井問:你跟誰學做酒?
  李廷皆答:沒有學,調到那一個部門,就跟著做。那時只是一個普通的工人,不是技術員。
     ---結論:原來李廷皆只是打雜的,並非釀酒技工。

(李書第73頁)
  李福井問:葉華成1950年至1952年之間的狀況?
  李廷皆答:這段期間我就不瞭解。
(李書第74頁) 
  李福井問:上次打筆仗,葉家的看法,好像認為你跟他父親有私人的不愉快?
  李廷皆答:我跟華成沒有私仇,我在酒廠也不常碰面,只偶而遇到,就叫:『葉課長!葉課長!』那有甚麼怨仇好結?
----由 於李廷皆不是釀酒技工,和葉華成及釀酒的事很少接觸,因此對葉華成在自宅做米酒和高粱酒的情形(民國39~41年) 及在金酒那段時間(民國41~43年)做高粱酒的情形他完全不瞭解,對釀酒的相關事情也完全不知道,每天關心的只是晚上陪廠長周新春打牌解悶,因此和周交情特別好。

金門縣志96年續修.jpg  

米價   

參考上面這一頁經濟志就知當時金門進口米貴得嚇人,但金門土產高粱雖然便宜卻沒人要吃,也沒人用它釀高粱,因為他們釀出的高粱有酒糟味不能喝,因此葉華成初學作酒時也只能學釀米酒,是後來釀米酒不順利沒錢買米了,才嘗試用土產高粱釀酒,沒想到一砲而紅。下表證明當時金門確有高粱,兩位李先生之所以說當時金門完全沒高粱,可能是因為他們聽說現在金門釀酒用的高粱主要靠進口所造成的誤會,可見他們對金門完全不瞭解。

金門作物產量

與金門無關補助出版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親戚
    全站熱搜

    rogerspiri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